close


 


面對「少子化」及「獨子化」時代的來臨,做為兒童零食的「乖乖」,角色愈來愈尷尬,在危機意識趨使下,往青少年市場變身找出路,變成了不得不走的活路。為了打進青少年的生活圈,雖用心良苦的使用了青少年最熟悉的次文化–Cosplay,來當作演出的素材,但在演出上,卻因不小心把Coser打成了與「乖乖女」站在對立面的反派,反加深許多人對Coser的誤解,而引起了好惡兩極的網路論戰。


 


欲欣賞乖乖之廣告片(不乖學園之乖乖女篇),請點選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wSQU2a323WA
 


 人生的每個階段,我們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。無論是別人賦予我們的,還是我們想去詮釋的,都是「角色扮演」。


 


 產品也是一樣,可能在消費者的某段人生歷程中,會擔任其中一個要角,但到了某個階段,又會因為淡出消費者的生活圈,而變得毫不重要。


 


 就像在童年時期,曾人手一包的「乖乖」。一旦使用者從國小升國中,為了怕被人認為長不大,立刻就會像童年玩具般被棄如敝屣,打入冷宮。


 


 加上「少子化」及「獨子化」時代的來臨,更使得「乖乖」的角色,愈形尷尬。不只孩子變少,銷量減少,在集爺爺奶奶,爸爸媽媽寵愛於一身的「小皇帝」及「小龍女」當道下,寶貝孩子即使「不乖」,大人也只能從過去的拿零食連哄帶騙,軟硬兼施,變為百般容忍。


 


 當兒童市場的萎縮,加以網路的興起而讓小孩趨向世故早熟,都已不再有利於「乖」的訴求,再繼續「賣乖」已變得不再有意義,卻又不能拋棄「乖乖」這塊招牌的思考下,往青少年市場變身找出路,似乎就成了不得不走的活路。


 


 問題是,面對個性化及叛逆期的青少年,跟他們談乖,又有幾人聽得進去呢?為了求取最大公約數的認同,於是只好在品牌主張上自圓其說,把特立獨行的一群和循規蹈矩的一群,通通都解釋為「勇敢做自己」的角色扮演,並定義為「乖乖精神」。


 


 而為了打進青少年的生活圈,也用心良苦的使用了青少年最熟悉的次文化–Cosplay,來當作演出的素材。在穿著學生服的女主角之外,全都穿上了Cos的服裝,連片中嚴厲斥責女主角的母親,都被Cos成拿蔥的初音未來,用來反諷母親在年輕時,也曾叛逆不羈的不願做一堆規定下的Rule play,為何自己有女初長成的女兒才染個頭髮,就大驚小怪?


 


 反而是揹著書包出門的「乖乖女」,即使一路上見到都是Coser,卻早已見怪不怪。以此來表現,年輕人無論裝扮是正常或不正常;是不隨波逐流或看似標新立異;是大人眼中的乖乖或不乖,都是敢於秀出自己的角色。


 


 同時也在於藉著乖乖女來跟年輕人交心–自己的品牌雖是與年輕人看來格格不入的「乖乖牌」,但堅持自我的包裝,跟滿街唯妙唯肖,努力模仿特定對象的Coser一樣,都是在追求自屬的風格。


 


 只是表現的用心雖好,但為了強化腳本的張力,卻把片裏頭的Coser變成冷眼站在乖乖女對立面的「反派」,反而弄巧成拙把Coser打成了孤芳自賞又怪異難搞的小圈圈,加深許多人對Coser的誤解,再加上片尾「做你的乖乖」的訴求(原本用意是藉由乖乖的塗鴉包,畫出自己的乖乖),也會讓人猛一看覺得乖乖是在暗諷奇裝異服者是不乖,讓Coser們未蒙其利,又受其害,也因此而在網路上引起好惡兩極的論戰。


 


 但不管引起多少爭議,乖乖以一個數十載的老品牌,敢於放下身段,與時俱進,調適自我,像Coser般無畏異樣眼光,在大庭廣眾下,又秀又演的去模仿自己心儀的角色,雖不一定能如願讓年輕人,都就此去延伸接受一個在印象上,已根深蒂固的兒童零食商品。


 


 也不一定能在兩面討好下,去討得兩方的歡心,但求新求變的「角色融入」努力,至少還是值得把它當成用心的Coser角色扮演秀般去欣賞。


(By 唐崇達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文案達人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