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伊莎貝爾喜餅「分開篇」,為了在結婚率日益下滑的今天,運用催婚,而試圖以「不婚」就可能會永遠失去對方的驚悚+恐嚇,來燃起疑婚者及拒婚者的激情冷灶!看似感人,但對於認為結婚不會比單身更快樂的「敗犬族」或「一人族」來說,這種「一哭、二鬧、三出事」的灑狗血演出,恐怕更會趕走一票害怕結婚的人!


欲欣賞依莎貝爾喜餅「分開篇」TVC請點選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IVwZPNkGUQ



 


    「我們結婚吧!」


 


    如果情男戀女,紅男綠女在一起,最後的結果,若理當要走上紅毯的那一端,那為什麼卻不想結婚呢?


 


    多數關鍵,很常都卡在「結婚是否會比不婚更好?」(這才是廣告要解決的問題點)


 


    像昨天就有份教育部的民調指出,與十年前相比,男女婚嫁年齡都延後了,經濟獨立的現代女性比男性更不愛結婚,而且認為結婚比單身好的女性只有五成(註)。


 


    換句話說,有一半的女性,對婚姻能否帶來幸福,是既疑又懼!這對喜餅業者來說,無疑是鉅大的「購買障礙」。


 


    在沒有結婚就沒有喜餅訂單之下,「催婚」就變成了伊莎貝爾廣告裏最大的任務。而既然要半逼半催,依莎貝爾在「分開篇」的廣告中,選擇的方式,已有點近乎「嚇」!


 


    試圖以「不婚」就可能會永遠失去對方的驚悚+恐嚇,來燃起疑婚者及拒婚者的激情冷灶!


 


    和往常兩情相悅,喜氣洋洋而自然成婚的喜餅廣告相比,這種用差點生離死別的猛藥,去對想婚下「要」,看起來毋寧是令人有點不大舒服,甚至是極不討喜。


 


    有需要這樣嗎?有這麼嚴重嗎?只是對結婚與否還猶豫不決時,就會害對方被車撞?只是因為不結婚,就必須揹負「我不殺情人,情人卻可能會差點因我而死」的沉重之罪?只是為了想測試對方在自己心裏重要性,就必須要用與死神擦身而過的意外去檢驗?


 


    雖然任何一對情侶在一起,為了結婚大事,時都會有爭吵摩擦,甚至是意氣用事,而釀成終身悔恨,這的確是時有所聞的社會事件。


   


    但就像我上篇在「消失篇」文章所說的,對於認為結婚不會比單身更快樂的「敗犬族」或「一人族」來說,這種「一哭、二鬧、三出事」的灑狗血演出,效果可能只是適得其反,讓他們更加確定「獨善其身」才是最無拘無束,自由自在的!


 


    更何況,若只是為了呈現「幾乎失去,才知擁有的可貴」,而用這種沉甸甸而又淚涔涔的劇情,去催動「我們結婚吧!」,就算看起來感人,恐怕也更會趕走一票害怕結婚的人吧!


 


    這就像這支片子的色調一樣,片子最後結局雖是轉危為安,但在蒼茫的顏色中,卻也看不出一絲紅色的喜悅…,若婚前同在一起,女的成天是「淚人」,男的每天是「累人」,那幹嘛結婚呢?因一時激情而結合,婚後兩人就會「不淚」也「不累」嗎?


 


    還是先把喜餅給激到手,往後幸不幸福,就不關我伊莎貝爾的事了呢?


 


(註)根據教育部委託台灣師大副教授林如萍和世新大學民調中心調查,現代女性比男性更不愛結婚,認為結婚比單身好的女性只有五成,25~39歲的適婚年齡人口中,五成五男性及四成二女性都未婚。男性初婚年齡是31.6歲,女性初婚年齡是28.9歲,與十年前相比,男性延後一年,女性延後兩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文案達人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