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ymco Racing「彎道情人」從第一集的負氣從橋上丟包包,到這集「彎道情敵篇」的吃醋在馬路上追車競逐,始終如一所貫徹的策略,無非都是為這群血氣方剛年輕族群的脫韁野馬行徑,迎合他們塑造「熱血有理,飛車無罪」合理化的情節。為這群平常怒於不被重視,但又渴望被看見的青少年,發出「我在意你,也注意到你」的訊號。




藉由迎合「頭痛學生」族群脫軌行為的合理化,讓他們找到情緒的出口與壓力下的舞台,來贏取叛逆青少年對於Racing「眾人皆曰我壞,只有彎道瞭我」的品牌認同!





 


  唸過書的我們,應該都有發現,無論那所學校,校裏都有號人物叫「頭痛學生」。




 




  攤開操行成績單,這類讓老師、訓導主任、教官頭痛的人物,評語大概都是翹課隨便,耍屌搗蛋,自以為是,目中無人,屢犯校規,標新立異,小過不斷,常被罰站。我行我素之特立獨行,讓全校師長同學不想記住他都不行。




 




  不過,這些愛惹事生非的學生,本質上,真的是無可救藥的壞胚子一個嗎?那倒也未必。除了青少年的叛逆性格使然外,從心理學來說,他們的刻意使壞,很多都只是為了藉此吸引旁人目光的注意。




 




  教育學家Erikson的心理發展社會論就曾指出,很多青少年,之所以喜歡去突顯自我的敢與眾不同,都是為了找尋自我,肯定自我。只是有些年輕人在升學主義當道下,在成績好、表現好的領域中,得不到來自身邊的家人、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和支持時,就會設法自行「另尋出路」,故意從行為偏差的「脫序」表現,得到出眾的滿足,而且把這種「反社會」的行為,當成自己在另片天空的「出人頭地」。只要能達到被注意的目的,就算千夫所指,被批被罵,他們也覺得勝過被忽視,而且一點也不覺得自己這樣做有錯。




 




  若是家庭、學校到社會,因此而輕視看低他們,更會導致他們自以為在對「各方壓制」進行合理的反抗,執迷不悔的往行為偏差面去尋求同儕結群的慰藉,也就是所謂「以權制權,以拳制拳」的自我合理化。這才是台灣大人眼中的飆車歪風,野火燒不盡的真正原因-這些孩子並不是為了飆車而在飆車,而是想證明,他們可以不理社會規範與譴責聲浪,「勇敢」做自己想做的事。而且當大人們,愈對他的行為無可奈何(師長管不到我,警察抓不到我),他們就愈能把這種偏差,當成報復的快感與精神上的勝利。


 


  從行銷策略來看,光陽Racing的系列廣告,所在執行的,也正是運用為「頭痛學生」族群的脫軌行為合理化認知,藉由讓他們找到情緒、壓力的出口及舞台,來贏取青少年對於Racing「眾口鑠金皆曰我壞,惟獨彎道情人瞭我」的品牌認同!


 


  所以從「彎道情人」第一集的負氣從橋上丟包包,到這集的吃醋在馬路上追車競逐,始終如一所貫徹的策略,無非都是為這群血氣方剛年輕族群的脫韁野馬行徑,迎合塑造「熱血有理,飛車無罪」的合理化情節。向這群平常怒於不被重視,但又渴望被看見的青年男女,發出「我在意你,也注意到你」的訊號。


 


  但即使當街飛車實不足取,我覺得也不必要給這支片子,動輒冠上「助長飆車歪風」的大帽子。因為年輕人飆車,不是因為「彎道情人」廣告播出後才造成。也無需把機車廠商,當成是飆風盛行的代罪羔羊與洪水猛獸,因為機車只是這群希望藉由脫序行為的發洩,吸引社會目光注意,建立自我存在感的青少年載具。Racing的機車廣告,若真有可議之處,充其量也只是利用時下年輕人觀念與行為偏差的現況,趁勢去佔據這群「頭痛學生」的市場灘頭堡而已。


 


  既如此,就不必再氣急敗壞的指責「彎道情敵」的廣告會教壞年輕人,一方面飆車的偏差,並不等於是壞學生。另方面,就算是好學生,存在與認同的領域,多半也不會建立在飆車之上,既如此,又怎會是這支廣告所能輕易左右呢?


 


  我想這也是Kymco即使承受各方罵名,也要持續推出遊走在禁播尺度邊緣的「彎道系列」的原因–除了深受叛逆年輕人的擁護,這群「頭痛學生」也不會因廣告不播,而就不做離經叛道的行為。另外最重要的是,「人不輕狂枉少年」。年輕時,誰沒瘋狂過呢?與其事事剝奪他們,不如給這群失落的年輕人,一支洩洪道的廣告吧!


 


  更何況,就行銷來說,爭議=注意=記憶,即使是任性使壞,讓人搖頭,不一定能轉化成銷售的助力,但既已達到讓人難忘的目的,就沒有半途而廢的道理!


 


  雖然我也不喜歡廣告裏,野蠻女生當街肉身攔車,腦充血的男生把馬路當賽車場的疾駛追逐的負面示範,我甚至也不認為,被載的學妹是無辜的,因為沒有學妹,那能製造有機車才能把妹的暗示性。但他們若不這樣,怎能做機車廣告中的「頭痛學生」,又怎能吸引「叛逆青少年」的爽度共鳴呢?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文案達人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