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颼颼的年底,是聖誕,跨年,返鄉,出遊等戶外活動的熱季。




 




  也是眾多跟「溫暖」有關的商品,如:暖暖包、發熱衣、高粱、關東煮、熱咖啡,在寒風中創造長紅佳績的時機。




 




  7-eleven有項資料就曾統計,從跨年夜到元旦當天,全台光是咖啡就可賣出250萬杯,超商咖啡怎會不把握這個黃金商機,對寒天冷地喝咖啡的動機,進行刺激呢




 




  這也是City Cafe「月台等車篇」這支簡單的影片,想藉由寒冷冬夜、陌生旅人、月台候車、鄰座結識、咖啡遞暖的視覺,在年底大規模戶外群體流動朝聖熱潮中,所想進行的一種似曾相識的潛印象溝通-無論識與不識,我們摩肩擦踵所分享的,其實不只是活動熱度,也在於外冷內熱的心情,共同交織的暖度。




 




  雖然與之前的「電話亭躲雨篇」(註一),同樣是藉由不期而遇,來詮釋「一杯咖啡的遞送分享,就是萍水相逢最暖心的回憶」,但與「電話亭篇」中,兩人欲拒還迎的邂逅獨處相比。「月台篇」不只多了許多路人甲乙,在對位互動的演出上,也顯得沒前者鼻息可聞那般的緊密。


 


  還好,在月台上,分坐兩邊的男女旅人,因所買的咖啡一模一樣,而分不清那杯咖啡,誰是誰「啡」的梗,對咖啡族來說是並不陌生的咖啡語言。不約而同,起身為己,也為對方順手帶杯咖啡,也是面冷心熱的現代人,最常見的送暖行為。不言而喻的氣味相熟感,在在都強化了對於City Café的人文與印記認同。

 

  若說分享是從分「想」的觸動開始,這支片子比起「電話亭躲雨篇」,更能觸發人心的地方就是,動身起念的單純化–從想做到分享,只是彼此從椅子上起身那麼簡單。不像在一個電話亭裏,還要冒著大雨衝出去買,並忐忑接受陌生人咖啡般的奇怪,雖然斗室的默然相對,意在象徵現代人似遠又近的人際距離,但也反讓咖啡分享,好像變成沉重的負擔。

 

  不過這兩支片子,倒是照映出廣告影片戲劇化與現實化兼顧的兩難。太過戲劇,反而遠離生活。過於生活,又失之平淡。City Café「電話亭躲雨篇」有點像前者。「月台等車篇」則又有點像後者。就像片中手裏都拿著City Café的兩人,雖然都想到了對方,但咖啡最後還是都沒交到對方手上。

 

  生活中,喝咖啡的傳遞分享看似簡單,但影片的咖啡分享發想,要做到有戲味又自然,還真是有它味道恰到好處的難。


 


(註一)


 


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文案達人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